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座桥的创新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和条件去决定
发表日期:2015-10-26

  “希望我们的工程师要多创新,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作为桥梁工程师,要有新的东西留给世界,才会无憾无悔。”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林元培院士说。
  采访林元培院士是晚饭后在他的房间里进行的。橘黄色的灯光下听他娓娓谈桥,“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古典意境和桥梁技术的现代理念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他从黄浦江上建第一座桥的往事开始讲起,从南浦大桥到杨浦大桥,再到卢浦大桥,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桥梁作品,证明了他始终秉承着的坚持创新的理念,而一波三折的建桥过程也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每一步创新的迈出都是如此艰难。
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总是相伴而行,并驾齐驱,成为共同演进、上升的“双螺旋结构”,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很长时间以来,“创新”一直是桥梁工程界的亮点和热点,也是无数工程师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些院士们在创新方面都卓有建树,看到他们就会想起与他们紧密相关的、一座座富有创新的桥梁。!      “直到现在,我设计的桥都没有出过毛病。”说到这里,林院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一边是创新,一边是风险,回首几十年风雨创新之路,他感慨地说:“创新是一件有风险的工作,因为工程问题中有的有理论,有的没有理论只有经验,但经验又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所以客观上就存在风险,但不能因有风险而不做工程,所以如何进行创新同时又要规避风险是工程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对创新工程的态度应该是不求一步登天,但求不停地稳步向前。我们要正确认识工程,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搞创新,理论基础要好,实践要多,要有勇敢的精神。当然勇敢还需要理性,否则将走向反面。”
  创新其实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为了适应工程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通过奥克兰海湾大桥的实例,邓文中院士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含蓄巧妙的回答。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公路学会理事长郑皆连在创新方面同样硕果累累,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的新工艺、千斤顶斜拉扣挂连续浇筑拱肋外包混凝土等技术都是他在拱桥建设史上的首创。采访中当我们提起“创新”这个话题,生性耿直的郑皆连院士忧心忡忡。因为他看到,出于标新立异、好大喜功等种种心态,有些人已经陷入了“创新误区” ——
“这些年工程界都在鼓励创新,这是好事。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桥梁工程已经陷入了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把‘创新’的口号喊得很响,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谈创新。有的领导甚至给设计组下达任务说‘你要搞几个创新出来’,把创新当成一件似乎很简单的事,他不知道创新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人力和时间的。”郑皆连院士说,“如果不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或其他效益,我认为首先应该考虑采用成熟的技术。因为你是搞工程,不是搞实验,是不能失败的。创新不能作为指标下达给工程项目,而是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和条件去决定是否创新。现在更有一个危险倾向,追求‘怪异’,追求‘没有过的’。南宁大桥就是一个典型,用了几倍造价,修了这样一座300米跨径的桥,他们这样做的一个理由就是‘创新’,世界上没有的,我要搞一个出来,其他指标一概不考虑,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
  重庆不愧是桥都,穿城而过的长江、嘉陵江上,千姿百态的桥梁时时点亮人们的视野,其中很多桥都来自林同公司董事长、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的创新设计。作为世界级著名的桥梁设计大师,他为重庆奉献了一座座轻盈优美的桥梁艺术精品,如菜园坝大桥、嘉悦大桥、石板坡大桥等等,为山城增加了无尽灵动的气息。就创新话题,茶歇中我们采访了邓文中院士。最善于搞创新设计的邓院士并没有直接回答我们“如何看待创新”的提问,而是先从奥克兰海湾大桥异丁烯三乙氧基硅烷浸渍剂的设计谈起。奥克兰海湾大桥可以说目前风头正健,因为高难度的设计,备受各国桥梁界的关注。他说:
  “在整个设计新海湾大桥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人说过要创新。但是,新海湾大桥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是难度很高的工程,是要把当时大家认为不可能的结构变成可能:在高强度地震区、加上软土地基上使用单柱式独塔这个没有先例的设计,不是为了创新而提出的,而是为了达到业主(湾区民众)的要求研发出来的。我们大可以告诉业主,‘这样的设计没有先例,不可能。’那样的话我们的工作会轻松得多。但是我觉得这样不是工程师应该持的态度。至于那些所谓的高难度的焊接、几何控制工艺等等,只是在异辛基膏体硅烷浸渍剂旧金山造桥的必然要求,与这座桥的创新完全没有关系。奥克兰海湾大桥的创新,不是在我们开始设计时对自己的要求,只是为了解决好一系列的问题而想出了一些办法。这些办法解决了大家最初被认为不可能的问题,所以,可以说这个桥的设计是一个创新。工程师不能只求安心,不求进步,永远抄袭旧有的设计。遇到难题就要去面对,去解决。”
  

  • QQ咨询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