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浸渍剂促进了桥梁抗震技术的进步
当大地震轰然来临之时,无数生命如尘埃般殒灭,无数道路和桥梁被瞬间撕裂,但历史上每一次破坏性地震都会促进桥梁抗震技术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规范的进步上。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及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相继启动公路抗震减灾系列科研项目,形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公路抗震减灾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专项。震害调查工作和典型震害机理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后续研究工作仍在深入开展。已完成的研究表明,对桥梁抗震而言,抗震概念设计比计算分析更为重要,抗震措施的合理采用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将减隔震技术、防落梁技术、延性设计等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汶川地震对我国桥梁规范的发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颁布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并修订《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在这两部规范中采用了延性抗震和减、隔震设计的理念,吸纳了汶川地震的桥梁震害经验,较1989年版《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有了质的变化,对我国桥梁抗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浸渍剂促进了桥梁抗震技术的进步据庄卫林介绍,人类在1906年第一次记录了发生在美国旧金山大地震中的桥梁震害。在这之后,世界上又发生多次对桥梁抗震设计影响重大的破坏性地震,对这些地震的观测和震害的调查,对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和结构抗震措施的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日本学者佐野利器对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的现场调查及其后的研究,导致了佐野利器和真岛健三郎间的“刚-柔”之争,这些研究和争论对于人们认识结构的地震响应特点有较大的推动作用;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使桥梁抗震第一次有了依据;美国1971年圣·费尔南多(San Fernando)地震,使人们认识到结构的延性对于其抗震性能的重要性,成为美国抗震工程学研究的转折点,桥梁抗震设计放弃了单一强度指标,逐渐形成了延性抗震体系,同时促进了对结构减、隔震的研究,以及随后的结构振动控制研究,并在1981年形成了AASHTO抗震规范和加州的Caltrans规范;1991年日本阪神地震后日本对其桥梁设计规范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对防落梁系统的位置、作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做了明确的规定,对减、隔震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震使桥梁遭到严重破坏,滦河大桥全桥震毁,中等以上破坏的拱桥达16座,震后唐山地区需重建和修复的桥梁占桥梁总数的56%,巨大的震害使我国真正开始重视桥梁的抗震问题,也大大推动了我国桥梁抗震的研究工作,并于80年代末对桥梁抗震规范进行了修订。
大地震在带来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桥梁抗震技术的进步,这一方面体现在抗震设计理念和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抗震产品的研发和进步。
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浸渍剂促进了桥梁抗震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