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浸渍剂在伶仃洋上的应用
公元1279年,文天祥在波涛汹涌的伶仃洋上奋笔疾书,写下了《过零丁洋》。气壮山河的诗句如黄钟大吕,激荡回旋在历史的天空,也让伶仃洋为天下所知。一个王朝的背影在这里覆没,从此,伶仃洋在国人的记忆中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英雄气概,充满了正气和悲壮。
公元2009年12月15日,海风轻拂伶仃洋。海上汽笛齐鸣,挖掘船灵巧地挥舞着钢铁巨臂,轻轻捧起海底沉睡万年的积沙;缤纷的彩色烟雾在天空花团锦簇地绽放,海面上洋溢着庆典的喜悦、热烈和欢腾。一场盛大的开工仪式在伶仃洋畔隆重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宣布,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项目正式开工。
伶仃洋,这片神奇的海域,不仅有着千古英雄的千古绝唱,更有一项世界级的宏伟工程——港珠澳大桥,以气吞伶仃之势,书写着桥梁工程的史诗。
十七载尘埃落定
建设港珠澳大桥的最初设想发端于民间。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浸渍剂在伶仃洋上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澳门与内地之间的运输通道,特别是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东岸地区的陆路运输通道建设取得了明显发展,有力地保障和推进了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然而香港与珠江西岸的交通联系却一直比较薄弱。1983年,号称“公路大王”的香港合和集团主席胡应湘第一个提出要在珠江入海口的伶仃洋上架一座大桥,把香港和珠海连起来,并为此积极奔走呼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围绕这座耗资巨大、涉及中国两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跨海大桥,建还是不建、怎么建、线位如何确定等诸多问题,多次山重水复。 两年半前,本刊曾对港珠澳大桥做过一次报道。彼时大桥曙光初现,工程尚未开始,各项前期工作还在紧张的准备当中。仍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港珠澳大桥,最后一层神秘的面纱还没有完全揭开。今年5月,本刊记者走进广东进行“广东的桥”专题采访,此时港珠澳大桥已开工一年半,我们也得以走进期待已久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第一次真正走进了港珠澳大桥工程。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7年前就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前期工作,对这座桥的历史可以说了如指掌。当大桥从梦想走进现实,尘埃落定,他也终于可以坐在会议室里,为我们细细梳理港珠澳大桥的前世今生了。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浸渍剂在伶仃洋上的应用
1987年,珠海市委、市政府开始酝酿开辟珠港跨海通道,不仅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并在珠海一侧建成了作为伶仃洋大桥先行工程的淇澳大桥(由于资金的原因,该桥拖至2001年才通车),两年后又公布了伶仃洋大桥计划;1992年开展的大桥工程预可行性报告,标志着大桥项目正式启动,同时力促国家层面的支持,最终在1997年获得国务院同意立项。
但当时的港英政府当局依据1997年英美顾问公司的报告,认为建造港珠澳大桥对于香港没有急迫性,会到2020年才考虑建造新大桥。同时,广东省政府因为担心生态环境问题,也在犹豫不决。香港的冷淡,加上澳门基于恐被边缘化的反对,建桥计划无奈搁浅,一度山穷水尽,前景莫测。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浸渍剂在伶仃洋上的应用